close

  兒子馬上要進入大學校園了,老媽為他精心製作了成長紀念冊裡面有老師甚至接生醫生的祝福媽期待著兒子驚喜、感動而他只是淡淡的啥都沒說SD記憶卡來源:新文化報 - 新文化網
  媽媽為兒子做的紀念冊,特意找到兒子的高中班主任、接生大夫和幼兒ssd固態硬碟園老師寫下留言 本報記者 趙實 攝
  A04版
    如果你看過本報6月9日的高考報道,或許還記得那篇《一位老媽的失語陪考記》。主人公是41歲的惠丹,她的3日陪考,像是一部肉體與靈魂的掙扎戲劇,當時,我用“苦行僧”來形容她對兒子小雨的愛,她笑著解釋:“高考過後就好了,我就解放了,啥也不管了。隨身碟”現在,小雨已經被大學錄取,馬上就要開學,惠丹對他的愛與關註,卻還是一如既往地掙扎。
    現在的糾結,都源於她精心為小雨準備的一份外接式硬碟特殊的升學禮物———一本記錄著小雨每一個成長節點的紀念冊。
  媽媽的用心
  默默計劃為兒子做成有巢氏房屋長紀念冊
    早在高考結束的那天,惠丹就向我透露過,她要給小雨辦一場特殊的升學宴,把他的接生大夫,以及從小到大的老師、好朋友,都請過來,給他來一場結結實實的驚喜,她還反覆強調,千萬別告訴小雨。
    伴隨著報考與錄取的逐步完成,每到一個與小雨有關的時刻,惠丹都會在微信朋友圈裡發大段大段的文字,抒發內心的感慨,直到昨天早上,她發佈的內容,變成了四張圖片,是她給小雨製作的一本紀念冊。
    惠丹向我解釋,原計劃的特別升學宴,因為一次聊天時偶然地“泄密”,被小雨毅然拒絕。但是,給小雨一份驚喜的念頭並沒有打消,於是,惠丹決定做一本屬於小雨的成長紀念冊,把他從出生到考大學之中經歷的每個重要過程,都放在裡面,作為小雨永久的珍藏。
  偷偷拍照記錄兒子的高考歷程
    昨天中午,惠丹來到報社,手裡捧著一個精緻的盒子,裡面裝的就是那本紀念冊。
    紀念冊的第一部分,就是剛剛經歷的高考,惠丹把小雨的錄取通知書、招生志願表、准考證等與高考有關的主要證件,都彩印之後,放到了紀念冊里,隨後就是考試那些天的現場畫面,小雨備考、進考場、出考場、結束考試時的照片,“都是我偷拍的,高考是我們一家的重要時刻,必須要把這個過程好好記錄下來。”惠丹接著往下翻,連他們去參加志願填報咨詢會的照片都有,“我把這些過程記錄下來,是為了兒子以後翻看的時候,能回想起自己考上大學的每個細節。”
    不僅有圖片、文字說明,惠丹還在頁面邊緣貼滿了星形、心形的小點綴,“都是我自己設計,自己剪的。”
  苦苦尋找接生大夫、老師送祝福
    走過高考,這本紀念冊開始由近到遠的重現小雨的成長歲月。
    先是高中時代,班級畢業照、同學合影,惠丹都精心地複印好排列在冊子里。之後是小雨的高中班主任親自寫給他的寄語,旁邊還配著老師寫寄語時的照片,“我專門跑到老師的辦公室,請求他寫些留言,放到這本冊子裡面。”
    再往後,就是初中班主任和小學班主任,都有班級畢業照,以及老師的留影,還有小雨在那個時候的照片。最意外的,是幼兒園老師的出現,惠丹說,小雨上小學之後,他們和幼兒園的劉老師沒了聯繫,為了製作這本紀念冊,她時隔十多年之後,又跑回了長春的濱河小區,尋找“龍鳳藝術幼兒園”。“我在小區里找了兩遍,都沒看見,當時都有點上火了。”惠丹在幼兒園的原址附近挨家挨戶地問,“也真是趕巧,有個老住戶告訴我,他認識劉老師,還有聯繫方式。”惠丹高興壞了,拿到電話號碼馬上聯繫。
    此時的劉老師,已經換了崗位,自己開了一家小店。見到惠丹時,她還是一眼認出了她,“她對我兒子印象特別深刻,當時對我兒子也特別好。”惠丹說,當她把這本紀念冊遞給劉老師時,劉老師也很激動,“她說,這麼多年了,沒想到還能以老師的身份給曾經的學生寫寄語,而且孩子已經上大學了,感覺有點不可思議。”
    幼兒園老師的留言頁後面,是更大的意外———小雨的接生大夫的寄語。小雨是1995年在長春市婦產醫院出生的。惠丹跑到醫院四處打聽這位醫生,大家都說不認識。惠丹樓上樓下地跑,終於在一個老醫生那得知,當年的接生大夫,現在自己開了醫院。
    當晚,惠丹就跑到那家醫院去找,沒見到人,但是留下了電話。第二天,她再到醫院見到了那位大夫,兩個人都很激動,“他給我接生時才30出頭,現在頭髮都掉了不少,我們都挺驚訝,居然都記得對方。”惠丹說,向大夫說明她的來意後,他特別感動,還專門叫來助手,給他們的相見全程錄像,“他說他從來沒想到過,過了快20年,當年的產婦還能記得他。”
    隨著接生大夫的留言落定,這本紀念冊總算大功告成,從準備到完成,惠丹足足做了7天,“我這些天除了往外面跑,找人寫留言,就是坐在那貼貼剪剪。”她笑笑說,這個過程比連續加班都要累,但是,只要一想到把這本紀念冊交到小雨手上,他驚喜而感動的表情,她就覺得,一切都值。
  兒子的淡然
  聚會時送給兒子卻沒看到驚喜表情
    8月23日那天,惠丹和愛人為小雨舉辦了一場家庭聚會,慶祝小雨升學。她準備當著全體親友的面,把紀念冊鄭重地交給小雨,送上她的祝福。
    沒想到,她把紀念冊放在沙發上時,小雨就已經無心地翻看了起來,更沒想到的是,大姨在這個時候從小雨手裡拿過紀念冊讀了起來。惠丹說,當時,她一直盯著小雨的臉,希望能捕捉到驚喜的表情,但從始至終,他一直都淡淡的,什麼都沒說。
    原本應該溫馨而歡樂的升學宴,惠丹一直食不知味,她在揣測小雨的內心想法,卻又不敢追問。
    小雨的表哥發現惠丹為這事悶悶不樂,就幫她分析,“他認為我在那樣的場合,當著那麼多人,把這種感性的東西給我兒子,讓他有點接受不了。”惠丹說,外甥認為,小雨本身就是一個不太喜歡表達感情的男孩子,對於這樣的給予方式,難免會下不來台,“他說如果我在家裡,單獨交給我兒子,然後讓他一個人靜靜地看,結果可能會不一樣。”
    昨天中午,惠丹終於忍不住問小雨,怎麼看待她的這份禮物,小雨的答案卻依然無所謂,“他說他對這種東西沒什麼興趣。”惠丹很失望,“我花了那麼多心思專門為他做的,他卻一絲感動都沒有,我想不通,到底哪裡出錯了。”
  對話小雨
  不擅言辭的他或許更想安靜地做個理工男
    採訪結束之後,惠丹留下了小雨的電話號碼,希望能通過我與他的交流,瞭解他內心的真正想法。以下就是我與小雨的電話交流中,所收穫的答案。
    新文化:你媽媽說你看到這份禮物,不是很感興趣。
    小雨:我也不知道咋說啊。
    新文化:你怎麼看待這份禮物的呢?
    小雨:我也不太清楚
    新文化:心裡感覺複雜?不好形容?
    小雨:是啊。
    新文化:感動嗎?
    小雨:我也不知道啊。
    新文化:你有沒有想到你媽媽會用這樣的方式送給你禮物?
    小雨:想到了。她就是這樣的。
    新文化:你覺得你媽媽是個挺感性的人?喜歡製造驚喜?
    小雨:我也不知道咋說啊。
    新文化:你媽媽說,你對這個禮物不太感興趣,我覺得,你是個理科男,不是個喜歡表達情感的人,你心裡其實不是那麼想的。
    小雨:應該是這樣吧,算是吧。
    新文化:那你怎麼評價你媽媽為你所做的這些事呢?
    小雨:我也不知道啊,別讓我說了,太難為我了。
    新文化:你媽媽和大姨的做法讓你很尷尬?會不會是因為本來很好奇的東西被公諸於眾,內心的情感就被沖淡了?
    小雨:是吧。
    新文化:你希望你媽媽怎麼跟你交流才更好呢?
    小雨:不用交流,有啥可交流的。
  ■哪裡出了錯?
    昨天,聽著惠丹講述這份特殊禮物背後的那些過程,我心裡一直在感動,但是當她告訴我,小雨對此並不感冒時,我心裡又是一陣泛酸。知道這份禮物的很多人,都像我一樣,感動於惠丹的良苦用心,也都在為小雨的表現而唏噓。同為家長的你,怎麼看待這件事?而作為孩子的你,覺得惠丹哪裡出了錯?歡迎你登錄本報新浪、騰訊官方微博,@新文化報留言,也可以撥打本報新聞熱線0431-96618說出你的看法,幫助茫然的惠丹,儘快解開母子間的心結。
    本報記者 趙實
    (註:文中惠丹、小雨均為化名)
  (原標題:媽期待著兒子驚喜、感動而他只是淡淡的啥都沒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t67rthfp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